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色脊梁 >

第117章

红色脊梁-第117章

小说: 红色脊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大量弹药和补给物资,带来六门七五山炮?”

    滇军营长无奈地回答:“独立第一旅的张朝振是个谨慎人,此人在昆明讲武堂的时候,是我们朱师长的学弟,由于出身贫苦,不善言辞,兼之性格孤僻,一直不受重视,北伐初期他还是个连长,在攻打万寿宫一战立下战功,晋升步兵营长。”

    “金汉鼎将军对张朝振颇为欣赏,把他调到麾下担任警卫营长,上月初全军整编,我们益帅亲自点名,破格晋升他为独立第一旅上校旅长,因此,他对益帅、对金汉鼎将军都很感激,对我们朱师长却没什么好脸色。”

    “但是,张朝振治军严谨,令行禁止,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所以,我们这些下层军官都挺佩服他的。”

    郑毅逐渐收起笑容,边上的王虎臣也极为重视,两人相视一眼,默默点头,继续询问张朝振的详细情况。

    受到优待的滇军营长颇有俘虏的觉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独立第一旅的训练、装备、团长以上军官的出身和性格和盘托出。

    ……

    ……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小火轮拉响的汽笛声打断了郑毅等人的交谈,随着小火轮的逐渐减速,连成一串的六艘运兵船纷纷解开牵引的粗大缆绳。

    船队后方的三艘运兵船在船工和将士们的协同下逐渐加速,船上的机枪手们迅速架起一挺挺轻重机枪,满载兵员的三艘大船很快越过船队径驶出江湾,径直冲向下游两公里的泰和县城。

    搭载六名迫击炮和三十余名炮手的小火轮试过江湾便离开主航道,缓缓靠向南岸的渔船小码头。

    船上的将士扛上迫击炮、座钣和四箱炮弹快速登岸,沿着堤岸小道,冲向正对南门码头的预设阵地。

    泰和县城果然和王虎臣预测的一样,城里城外一片死寂。

    留守的滇军吉安守备师辎重连和本地保安团三百余人,尽数登上了城墙,架起各式各样的武器严防死守,本地千余青壮也在县府官员的动员下,扛着鸟铳、梭标、大刀等兵器,登城助战。

    教导师将士根本不把城中的乌合之众放在眼里。

    一团副团长魏秀全和政委严频各率一个营抢先登岸,从码头上游两公里的渔船码头冲向防御薄弱的泰和城西门。

    城头上的守敌在阵阵惊呼中,匆忙调集兵力防守西门。

    大战来临前的寂静随之被打破,城头上随处可见匆忙奔跑、大呼小叫的身影,原本布置好的防御体系转眼间乱成一团。

    教导师两个营的将士在距离西门四百余米的一片民居前方停止冲锋,八挺重机枪和十二挺轻机枪迅速摆开。

    七百余名将士散开之后形成一条三百米长的攻击阵线,火红的锤子镰刀五星旗随风飘远,城头上乱哄哄的守军和青壮惊恐万状地望着城下摆开攻击阵型的对手,没有一个人敢打响第一枪。

    令城中守敌和千余青壮更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包括小火轮在内的四艘运输船毫无顾忌地靠上南门码头,城楼上的滇军辎重连官兵和两百余保安团丁立刻端起步枪,仅有的两挺重机枪随即进入发射前的准备状态。

    靠上码头的三艘运兵船却高高举起了白旗,三百余名滇军俘虏抬着受伤的两百余名同袍率先下船,在打着红色锤子镰刀五星旗的教导师五百将士的枪口下,高举白旗,缓缓走上空旷的码头,乖乖听从命令一字排开,面向城门,整齐列队。

    城楼上顿时一片哗然,惊呼声、痛骂声轰然响起。

    滇军辎重连的百余官兵纷纷放下武器,指着城下距离不到三百米的被俘同袍连声叫喊,泰和县长和县府官员们急的蹦蹦直跳,却又束手无策,手持梭镖大刀的数百青壮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城头上的守敌投鼠忌器不敢开枪,教导师将士却没有任何顾虑。

    布置在大江南岸的六门迫击炮率先发难,几声沉闷的“嗵嗵”声响过之后,六枚迫击炮弹飞过大江上空,划出一条优美的抛物线准确落在城门前方。

    “轰轰——”

    剧烈的爆炸猛然响起,炽热的弹片如雨点般撞在城门和石墙上,发出一阵密集的爆响,飞溅的泥石穿破团团烈焰和浓烟漫天飞舞。

    城楼上顿时一片混乱。

    失控的保安团丁勾下扳机,“噼噼啪啪”的枪声如同炒豆般响起,列队于城下的三百余滇军俘虏转眼间被打倒十余人。

    爆炸激起的硝烟尚未散去,被当成人形盾牌的三百余滇军俘虏发出了惊恐万状的叫喊声,队伍前方的滇军营长拼命摇动竹竿挥舞白旗,足足嚎叫了两分多钟,城头上的守军才停止射击。(。)

第二〇二章 前所未有的威慑(求订阅)() 
泰和县城南门,码头。

    死里逃生的滇军营长为了保住身后三百余名弟兄和两百余名受伤袍泽的性命,终于横下心来,大步走向城门,边走边高喊“前来谈判,不要开枪”,随后便在城里城外数千双目光的注视下走到城门前方十余米处,仰起脑袋,望着城头上惊慌失措的熟悉军官和县府官员大喊起来:

    “不要开枪啊!**军队的长官说了,只要交出五十万现大洋、五千斤盐巴和一百万斤粮食,他们就收兵回营,从此不再侵扰泰和县城!”

    “弟兄们,李县长,还有周局长,你们赶快商量,**教导师的长官只给你们半个小时时间,要是不答应他们,半个小时之后他们将炮击全城,发起强攻啊!”

    城头上的辎重连军官和县长、官员们全都傻眼了,深怕被拒绝的滇军营长再次凄声叫喊,重复刚才所说的内容,连喊三遍之后城头上终于有人高声答话。

    三百余名滇军俘虏和两百余名滇军伤员终于停止了躁动,在教导师五百余将士的枪口逼迫下焦虑等待。

    伫立于码头边沿掩体后方的郑毅、王虎臣和李连山等人先后放下望远镜,在城上城下的声声叫喊中低声交谈。

    “咱们的条件是不是开得有些高了?”李连山问道。

    王虎臣自信地回答:“一点儿也不高,我觉得正合适,五十万现大洋要是不够,可以用金条和粮食补齐嘛。”

    李连山乐了:“听你这口气,好像城里的敌人已经答应了。”

    郑毅和周围的参谋们忍不住哄然大笑,不苟言笑的王虎臣也笑得前俯后仰。

    郑毅笑完后,非常感慨地说道:“咱们中国奉行的儒家文化,刚开始对国家和民族是有益的,但发展到南宋理学出现后,开始走向极端,自我阉割,逐渐成为最没有血性和骨气的文化,大明朝的灭亡就是个典型例子。”

    “在欧美列强和东洋小曰本欺辱下,不断割地赔款的满清王朝将儒家的这一文化发扬光大,于是就造成了国人明哲保身,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懦弱性格。”

    “但凡有一口吃的,还能苟活于世,国人往往是忍气吞声,默默承受,特别是地主富绅阶级,只要不把他们逼得倾家荡产,多大的屈辱都能忍受,事后最多发出一声长叹,扔下一句‘花钱消灾’就算完事。”

    弟兄们听完再也笑不出来了。

    王虎臣和李连山缓缓望向还在交涉的城头,眼里的喜悦和自豪已经被深深的忧虑取而代之。

    数分钟后,扛着白旗的滇军营长一路小跑而回,来到郑毅面前气喘吁吁地禀报:“李县长和乡绅们代表答应了,要求给他们两个小时筹集大洋,调运粮食,但是他们要求长官先把城西的部队撤走,以示诚意。”

    郑毅点点头:“可以,我立即命令城西的部队后撤到江岸待命,你也可以抽出一百弟兄,把两百余名伤员送进城里安置,剩下的两百余人仍需留下来。”

    “谢谢郑长官关照!谢谢!”

    激动的滇军营长向郑毅敬了个军礼,扔掉白旗,转身跑向前方的三百余名同袍,李连山立即率领一个排的警卫跟上去,向看守俘虏的五百余将士下达一连串命令。

    ……

    ……

    半个小时之后,撤离城西的一团两个营回到渔船码头集结待命。

    沉重的南城门缓缓打开,早有准备的滇军辎重连百余官兵领着三百余名保安团丁,鱼贯而出,将城门之外的两百余名伤员抬进城里。

    颇为义气的滇军营长把受伤同袍送进城里后,再次回到码头上列队等候的两百余名同袍中间,在数百只枪口下扯开喊哑的嗓子,不断安慰焦虑惊慌的弟兄们。

    用麻袋和箩筐装着的百万斤粮食最先送出城门,肩挑车载的送粮队伍从城门口延伸到码头上,看起来浩浩荡荡数量很多,其实只有五十吨,不到一个小时就装上其中一艘运兵船,剩下的空间还能装下五千斤盐巴,以及抵扣十五万大洋的三千二百匹各种布料。

    在此过程中,泰和县长和官员没有一人敢出城交涉,反而是躲进城里的数十户商人看到教导师没有撞开他们的商铺大门,更没有任何的破坏和劫掠之后,纷纷壮着胆子络绎出城观望。

    躲过战火的城中居民也不甘寂寞,纷纷涌出家门登上城墙,引颈观望码头上高高飘扬的战旗,对不侵犯民宅商铺、不打骂俘虏和苦力的教导师官兵指指点点,热议不止。

    ……

    ……

    下午六点,满载粮食和教导师官兵的船队在小火轮牵引下,缓缓离开码头,逆流而上,最后获释的两百余滇军俘虏仍旧站在码头上,和他们的营长一起默默注视逐渐远去的对手,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黑压压拥挤在城头上的军民终于大大地松了口气。

    不少人得知**官兵拿出真金白银、和和气气地向码头上方的商人购买货物的消息之后,禁不住惊讶地热议起来。

    花钱消灾的本地十余家地主富商如释重负,其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竟然弹冠相庆,像是把**军队打退了一样。

    郑毅站在小火轮后方的运输船甲板上,默默注视江面尽头的朦胧远山,反复思考在泰和城下实施的威逼行动,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难以判断的政治影响。

    在郑毅和参谋长王虎臣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大的胜利,以教导师参战将士的数量和实力,打下兵力空虚的泰和县城难度不大,可一旦发动强攻,付出的牺牲谁也无法估量,能够通过威逼达到最大目的,就没有必要付出将士们的鲜血和生命。

    但是,这样的做法需要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

    我们的党还很年轻,正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从未有人走过,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无法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激进、冒险和极左思想仍是目前武装斗争的主流,上级党组织很可能无法理解,特别是把俘虏当成人形盾牌展开威逼的手段,极有可能会留下无法预知的隐患。

    “想什么呢?”

    王虎臣来到郑毅身边,将点燃的香烟递给郑毅。

    郑毅接过香烟猛吸两口,吐出烟雾时却被凛冽的江风吹进喉管里,呛得他连连咳嗽,好一会儿才恢复正常:

    “我在想下一步该怎么办,是继续向万安之敌发起攻击,还是返回兴国休整一段时间。。。。。。”

    “至少半个月内,敌人无法对兴国和宁都发动进攻,唯一需要密切监视的,只有滞留在万安城内的滇军独立旅,这支军队不好打啊!”

    王虎臣点了点头:“既然这样,就休整一段时间吧,将士们连续作战半个多月也累了。。。。。。。今天的战况是否需要向前敌委员会进行汇报?”

    郑毅点点头:“必须汇报,否则将来很可能被人诟病。”

    王虎臣立即明白过来:“是啊!我最怕的就是这点,好在咱们打残了吉安守备师两个团,为毛委员率部攻打永新减轻了压力。”

    郑毅望向西面逐渐变暗的掩面群山:“不知道毛委员现在到什么地方了。。。。。。”

    *************

    ps:小火回家啦,等修整一段时间,就加速更新!谢谢这段时间大家的支持,晚上小火有空就可以和大家交流了!

    求订阅!求打赏!求推荐票!求月票!(。)

第二〇三章 捉襟见肘(求订阅)() 
两天之后,郑毅命令一团一营留守老营盘关隘,继续对万安与泰和方向进行监视,其余将士携带大批战利品返回兴国县城。

    得知教导师将士获胜归来,三万余民众涌出城北,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通过土地改革运动获得田地、耕牛、农具和种子的乡亲们,已经把教导师当成了自己的子弟兵,成立半个月的兴国县工农革命政府终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政治宣传、农业生产、户籍登记、军事训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在兴国县革命政府和地方党组织的强烈要求下,教导师迅速召开党委会,挑选四十五名伤愈归队的基层骨干转入地方党委和政府,担任地方保卫部门的领导工作,并拿出五万现大洋支援地方建设,大力扶持县城周边的贫苦家庭养猪养羊,发展副业。

    兴国县革命政府在得到大量援助资金后,迅速组建木材厂、砖瓦厂、农具厂、纺织厂等公有制企业,并在城南濒临码头的空地上兴建起一座农贸市场。

    教导师师部还派出一个连的老兵和政治干部,帮助县政府训练一千二百人的赤卫队,慷慨地将缴获的八百支莫辛纳甘步枪、三百支汉阳步枪、六挺勃朗宁轻机枪和一百二十支国内仿制的驳壳枪送给兴国县政府,用以装备一千二百人的赤卫队,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

    郑毅的师部也搬出城中条件最好的县衙大院,迁入城南一河之隔的大圣寺,从当地民众手中购买了十六艘木船,在河面上架起一条浮桥以方便通行。

    连续一周的忙碌过后,教导师各部进入相对轻松的休整期,盘踞赣州、万安和吉安的民党军队始终不敢向兴国和宁都发起攻击。

    根据最新获得的情报,滇军守备师长朱士桂率领七百余名残兵败将逃回吉安之后,立即将一千二百人的吉安保安团补充到自己的守备师中,以每人十个大洋的安家费,紧急征募一千五百余本地壮丁组建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