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200章

汉起-第200章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让董卓只不过是把他们推下坑而已,而他们的死,又将成为袁绍长成长为粗壮大树的肥料,攀登权力高峰的垫脚石。

    。。。

    “何进兄妹对我宋家犯下的罪孽,今日终于还清,父亲兄长终于可以安息!”

    宋佳点燃香火,盈盈而拜。

    “十二年以后,宋家终于得以平反,恢复了名誉,多赖姐夫之能,多上天眷顾。”宋波笑得如同一百多斤的孩子,他千算万算不知刘备为何把他从扶风待到雒阳为属吏,成天小心谨慎,如今与宋佳、宋典等人重逢,不由喜极而泣。

    “冤有头债有主,人在做天在看。何家兄妹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宋佳眼中何进兄妹这对屠户兄妹曾经的位居高位给所有小三小四小n树立了极不光彩的目标,他们要是不死简直就是大汉的悲哀。

    “姐姐别哭坏了身子,夫君要心疼的。”王荣也支持宋佳,两人携手来到雒阳,不仅劝告刘备不要调幽州、青州兵入雒翻盘,还要求不要救何太后。

    面对妻子、侧室、几个孩子的要求,刘备能做什么?家眷不在,打就是了,家眷在旁,万一输了,后果或许比何进兄弟更惨……妻女归他人,儿子被软禁或杀掉,想想都可悲。现在他能理解袁绍为何不敢发动,董卓来的太突然,袁绍或者也有所顾忌。

    刘备冷着脸说:“雒阳还有的乱,你们明后天务必离开。”

    他感到心力疲惫,同样出生中下阶层,能够理解何进兄妹的十几年来的万分艰苦和最终的绝望。世家豪族、边郡良家子几乎是大汉最重要的政权基础,两者相继背叛打出致命一击,不得不让人产生深深的戒惧。

    。。。

    荀府

    荀攸:“何进无谋无能,因淑房之宠,袁氏之助,而窃据高位,登得有多高就摔得有多狠,令人唏嘘。”

    “彧儿辞官回颍川了?竟然不辞而别,一点也不懂规矩!”荀家之前对荀彧更重视,如今何家已灰飞烟灭,荀彧与唐氏的婚姻就让荀爽如鲠在喉。

    “他可能是怕连累我们。”荀攸话锋一转,“仔细想来,董卓背后有高人为之谋划,或者是那个李儒?”

    他们并不知道,李儒之外,还有目前不知名的贾诩。

    荀爽:“董卓只花了数天时间,就能通过同乡李肃收买吕布,消灭和吞并丁原带领的并州兵数千,可见,他在军中基础深厚!”

    荀攸:“董卓应是通过同是雍州、凉州人的老乡情谊,大肆收买南北军将士。董卓之弟董旻本就是南军奉车都尉,董卓早年当过羽林郎,也与许多将领相熟悉,再加上董承之兄董重曾经为车骑将军,董承知道南北军中哪些人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哪些人是骑墙派。”

    荀爽:“袁绍虽名声在外,毕竟出生世家,有些手段就不屑于用,也没法用。因为从根本上讲董卓就来自西北边郡良家子、起自行伍,一步一个脚印。袁绍虽然也长期担任武官,却提拔太快,缺乏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履历。”

    南北军中多雍州、凉州、并州人,对依靠军功从羽林郎爬到并州牧的凉州人董卓,不仅不反感,还视为偶像。

    行伍出生的宿将,对士卒有着天然吸引力,一个两千石文官在董卓面前唯唯诺诺,一个伍长却敢跟董卓开玩笑要女人,这一点皇甫嵩、卢植、朱俊、袁绍都比不上。

    董卓知道光给士卒讲忠君爱国没用,必须来点实在的!除了赏赐钱财、加官进爵,灵帝时宫中的嫔妃、宫女三千,董卓将绝大数派给有功士卒。

    荀攸:“站岗的士卒,对高高在上的妃嫔宫女只能仰望、偷偷流口水,如今却能揽入怀抱,难怪对董卓感恩戴德,对袁绍不屑一顾!”

    荀爽:“分发宫女是个双刃剑,史书上或许将写下这样一句:董卓鸩杀何太后,淫乱后宫、嫖宿宫女,十恶不赦!”

第426章 卢植出逃() 
董卓对雒阳军事力量的完全控制、废立皇帝,以及逼杀何太后这一连串官场地震,导致了大批官僚出逃、辞职,其中袁绍率先逃向冀州,袁术经过颍川逃向荆州南阳,曹操逃向兖州。。。他们的逃跑与其他人不同,都未逃向本州、本郡,完美规避了三互法,为日后的讨董打下了基础。

    卢植好歹是出将入相的人物,扮成商贾,和郦炎一起,轻易避开了巡查守卫,来到洛水边,打算坐船逃出雒阳。

    刘备则在船上置酒送别。

    “不要意气用事,好好辅佐新帝,董卓虽然掌权,但依然是外戚,以外戚掌权,两汉有成例。”卢植并不把自己的富贵、荣辱放在心上,他关心的是大汉。

    刘备说:“恩师,当日徒儿曾打赌董卓若秉政,必然废少帝,立陈留王,劝你不要与董卓冲突。您心中也有几分相信了,却非要试一试,冒着生命危险,与董卓在朝堂上辩论,董卓当场就想杀你。”

    卢植:“为师从一介布衣,被先帝征为博士,继而担任了九江太守、庐江太守,而后由为尚书数年之久,可以说深受先帝厚恩,无以为报。如今董卓乱朝堂,为师若不与其针锋相对,又怎对得起去世的先帝?又怎对得起社稷万民?”

    刘备:“恩师糊涂了吧,先帝更希望立史侯为帝,这两年,从其种种布置,可以看出。恩师忠于君,自当支持史侯陈留王。”

    卢植连连叹气:“废立之事,不能轻易开启,少帝既然已继承大统,便是君,君为臣纲,为臣子的,怎能轻易废立皇帝?观看春秋、汉书,每次有废立,轻者祸及数家,重者血流成河,国家混乱。都怪我明哲保身,既没有帮助先帝立董侯,也未起到安定朝政的作用。”

    灵帝一直欲立董侯刘协为太子,何进、何皇后自然不愿意的,灵帝便在去前年部下了几招大棋,先是从各营抽调精锐,立西园八校尉,蹇硕上军校尉,以制衡何进曾经指挥过的北军。而后又以董太后侄儿董重为骠骑将军,进一步分化何进的兵权。

    在灵帝看来,如此就能保证自己百年之后,董侯刘协能够继承大统。

    可惜灵帝算低了士大夫对自己的仇恨,算高了宦官们对自己的忠诚。黄巾之乱被迫开党禁,何进因为战功和征辟袁绍,获得了袁氏为基础的关东士大夫的完全支持,尤其是党人的支持。

    当然,经历过多次风浪的灵帝,治国虽然普普通通,在权术上却很有水平,本来就没有打算过关东士大夫会支持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而是一直都把刘协的支持者选定在外戚董氏和宦官和自己的军队上。可灵帝死后,宦官们分为两派,大部分宦官在张让、郭胜带领下没有支持灵帝选中的董侯刘协,而是支持史侯刘辩,赵忠则首鼠两端。于是宦官和何进勾连在一起,才能绕过忠诚与蹇硕少部分军队,辅佐史侯刘辩继承大统,并及时公告天下。可怜灵帝一生,对宦官最为优待,对军队也不曾亏待,宦官和军队却不从他的遗嘱,可悲可叹。

    可要说灵帝一无是处,却也未必。灵帝算错了宦官、军队和士大夫,可以说主要原因不是棋力欠佳,而是死的太突然,他布置的棋,没有足够的时间起到效果。若是灵帝晚死几年,上军校尉蹇硕和骠骑将军董重掌握了军队,再慢慢地边缘化何进,谁胜谁负,还真未可知。

    至于何进,死在犹若寡断、智虑不周,他不仅算错袁绍,低估了袁绍对权利的欲望和对宦官的仇恨;还低估了姻亲张让等的狠辣。诛杀宦官之事,涉及生死,何进做得既不隐秘,也没有任何突然性,更没有任何策略。

    卢植不由得自嘲不已,自己出为上将军平定黄巾,入朝位居尚书署理国事,可谓帝国的干城、大腿和枢纽。但不管大统之位,斗争地如何激烈,何进更多得是听取袁绍等的意见,从不把卢植当心腹,往往何进、袁绍等私下决定好了,才将自己等人叫来,统一统一思想,布置布置具体如何实施。这个尚书,自己做得真真是失败透顶。

    就算何进、袁绍成功地废除了宦官,这个尚书,怕也不会继续由自己来坐,袁氏定然会换上更亲近、更听话的故吏吧,例如现在就有性格软弱的韩馥、支持党人的郑泰。

    “恩师何必自责!”刘备见卢植万念俱灰,仿佛一下老了十岁,也是心疼不已,“袁绍、袁术、吴匡、董旻的当日攻打皇宫,不光杀光宦官,还把车骑将军何苗也杀了。本来少帝即位,就应由外戚、顾命大臣共同辅政。大将军被宦官所杀,士大夫就应支持车骑将军何苗共同辅政,可二袁、董旻却急忙杀掉何苗,之后董卓也刨出何苗尸体鞭尸,可见袁绍、董卓等人的专权之心,早已有之。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董卓是狼子野心,袁绍、袁术想必也不是省油的灯。

    徒儿看来,袁绍、袁术二人,多半不甘心多年努力为董卓坐嫁衣。如今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二袁有可能起兵“清君侧”。董卓秉政,大汉怕是不能安定。”刘备知道历史,便拿出证据,有意引导卢植往“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那个方向去想。

    “清君侧?袁隗应该没有,袁绍心思难测我猜不着,但袁术肯定有这个胆量。”

    卢植听了刘备的话,心中非常沉重,他是天下有数的经学大师,更加上当尚书多年,看过的奏章、宫中秘史极多,起草文书无数,对大汉外戚、宦官互相斗争,轮流专政危害,了解透彻。

    董卓是什么人,卢植清楚,武勇有余,文治不足。董卓本不是董太后的族人,只是因为董卓姓董,董太后也姓董,这才勉强拉了个外戚身份,可谓“名不正言不顺”。董卓秉政德不足以服众,若能平安渡过头二三年,天下或许会安定,若开头不能平安过渡,大汉就会陷入混乱。

    董卓背后站着的是谁的影子,卢植若说原来还有怀疑,现在废立之事一起,就已经十分明白。

    董卓曾经多次违反上级命令,包括违反张温、皇甫嵩的将令,甚至三番五次违反皇帝让他放弃兵权的命令。过去,朝中也只是觉得董卓桀骜不驯,也有人可怜董卓的上司太尉段颎,死的可惜,便对董卓多了几分容忍。

    而这时保护董卓的,便是司徒袁隗!

第427章 师徒对月意踌躇() 
一石浊酒,师徒两人,对月饮。

    三思朝局,拔剑四顾,意惆怅。

    刘备斟上酒:“董卓是袁隗的故吏,“故吏”也是袁绍招董卓“近京”的立足点。袁氏或许一直以为董卓只是自己牵线的木偶,手中的棋子,没想到却反了天。”

    “好酒,葡萄美酒琉璃杯,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咱爷俩不醉不归。”卢植放下酒杯哈哈而笑。

    刘备:“恩师笑什么?”

    卢植又喝一盏,眼帘中都是泪水:“为师笑自己一叶障目!也笑袁隗立于朝堂数十年,门生故吏遍天下,自以天下都在自己算计中,却不如玄德你这个局外人看得清楚!

    袁氏乃是少帝在士大夫中的最大支持者。若是少帝不被废,袁氏有拥立之功,袁隗自然是帝师之尊,袁基、袁绍、袁术、袁遗、袁隗的二个幼子加官进爵又可保证袁氏数十年顶级门阀的地位,五世三公不在话下!

    如今董卓换掉皇帝,拥立之功便是董氏的。虽然董卓是袁隗故吏,董卓出于规矩依然继续让袁隗担任太傅,权力却大大削弱。

    对袁绍、袁术来说,本有“拥立之功”,三公九卿之位眨眼可到手,袁氏一家独大专权朝中指日可待。不想却被中途杀出的董卓抢去,可谓是天大的仇恨!”

    刘备;“袁家几人怕也会互相厌恶吧?袁家会分裂么?”

    卢植:“董卓是袁隗故吏,袁绍、袁术既恨董卓入骨,对袁隗也一定极为不满!

    袁隗恐怕又是另一番思量:袁绍、袁术放着好好的阳关道不走,非要走清洗宦官这条独木桥,最后招至废立恶果,他们不承担恶果谁承担?他们不下野谁下野,让袁隗自己下野么?袁隗毕竟有亲子,不会不为将来计。”

    刘备:“废立乃天下之大事,当今皇帝也会记恨拥立史候的袁绍、袁术吧?”

    卢植:“没错,拥立上犯错是最大的错!只要今上当一日皇帝,袁绍、袁术就一日不可能入朝为三公九卿,这辈子当个郡守就到顶了!董侯今年7岁,青春正盛,袁绍年近40、袁术30有余,又有几多时日可等待?

    当今若能平平安安成长到亲政,回忆起皇位之争的经过,必定会对押宝史候、毫无立场的袁氏心生间隙,这时跟袁氏有间隙者若在一旁煽风点火,袁绍、袁术不要说保住富贵,便是子孙也难有前途,连带当今皇帝对袁家产生不满!

    别看袁绍、袁术皆位居二千石高位,废立之事失败,他们就给家族带来的风险和灾祸,从今往后,家族必定不会继续支持他们。时间长了,二人还可能被家中其他人所轻视、怨恨,被袁门故吏所疏远、怨恨,到时候平平安安地养老都是奢望,只要不死于横祸便算幸运。”

    卢植的一席分析,让刘备如痴如醉,终于明白诸侯讨董的动机,他记得历史上夺嫡之争和“十八路诸侯讨董”大概经过,又引导者提问:“所以,恩师判断袁绍、袁术如果不想被清算,多半会趁他们在党人、袁家中还有着残留的政治影响力,趁今上幼小内外未归心,趁士人对董卓执政不满,召集亲朋故旧,发动关东诸郡之兵,以地方讨伐中央!将与今上、董卓的矛盾,转化为关东与关西人的矛盾?”

    “这两个混蛋!”

    卢植一掌拍在案上,震得手生疼,陷入思索:“攻打宫门、清扫宦官都是亘古未有之事,可见袁绍、袁术皆非常之人,一旦掌兵,胆大包天得很!现在,他们就是输红眼的赌徒,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很可能会用一切能抢到、借到的资源求翻本。

    袁家四世三公,深受皇恩,没想到出了两个异类,为人前途,绑架关东人,对立关西人,把国家至于危难,无论如何也不可饶恕!”

    刘备:“恩师一言,让徒儿茅塞顿开。若真如此,我想再留雒阳一段时间,恩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