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闲女当嫁 >

第59章

闲女当嫁-第59章

小说: 闲女当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时候,也知道失去亲娘的可怕,锦娘此刻看到肯定是很欣慰的。

王李氏看着眼睛也眯了起来,小声对郁小闲说到:“太太真是个肚量大的人,肯成全锦姨娘母女。往后您该怎么办,老爷经过这一次,肯定是更疼锦姨娘。”

郁小闲说到:“老爷喜欢锦姨娘是应该的,从小在一起的情分,我又不吃醋。蛐蛐是老爷唯一的男丁,我们母子又有这么两座山的家业,有什么怕的。我就图一个家和万事兴,其余的都看淡了。”

郁小闲说的话让王李氏笑了,她说到:“奴才我是说错话了,太太是什么样的人物,天下的男人谁肯放手这样的太太,他就是个傻子了。”

郁小闲回答说:“我也是这个想法,这个情情爱爱是是无根的东西,谁知道什么时候就飘走了。可人的本事,做人的德行是长久的,有了这些害怕没有人愿意和我长相厮守吗?”。

主仆二人就这么说了几句,梅张氏也就过来了,她向郁小闲询问如何调理锦姨娘的身体,派谁来侍候。郁小闲说到:“今天家里的车子去县上买些红糖和冰糖来,还要几斤上好的大枣和几两当归。过几天,要是有黄鳝也买些来。对了,还要再买些红豆。买来了,我教你们做吃食,锦姨娘要好好歇着,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最好的极细的糊糊,一天吃它七八顿,不出一个月,脸色就红润了。这段时间,鲫鱼和瘦肉也每天都要有,先喝汤,再慢慢把剔去鱼刺的肉给她慢慢加一点。所有的汤里面都要放姜驱寒,总之你们要把锦姨娘当做七八个月的婴孩一样,食物都必须做的细碎易消化。若是她能动了,每天也要扶起她略微动一动才好,要是补得太过,我也能替她泄一下。这段时间,孩子们都不上学,白天锦姨娘由小姐,小溪,桃红三个侍候,晚上就由王家的三个媳妇和水红照顾,每晚两个人当值,白天可以安排时间休息。饭食就由舅母全权安排,不懂就来问我,七月初五,我还要去宣城几天。”

梅张氏问到了事情就匆匆退了,郁小闲看见梅管家和王顺子都很早起来,似乎有事要说,当家的女人就是忙。她对着二人微微一点头,说到:“我回屋梳洗之后,早饭后有事情和你们说。”

11两处门户

   郁小闲急着赶回屋里,还未梳洗就想起了那些黄金虫,不知道这些小虫子吃了一晚上,现在还有干粮吗?等到了放黄金虫的帐子,郁小闲惊讶地发现所有的草料都被黄金虫吃光了,几条肥嘟嘟的虫子正在蚊帐上吐丝结茧。等它们破茧而出之后,新的一轮生命周期即将开始。

没想到黄金虫这么能吃,这么能长,看来很快就能收获一大批虫卵了。等新的虫卵孵化了,郁小闲预备好好观察一轮黄金虫的生长周期,还有适应的温度,能用乱七八糟的叶子和秸秆换蛋白质丰富的虫子,也许还有纤维,多么合算的买卖。利用合理,这个虫子才能变成真正的黄金。

郁小闲赶紧把虫沙清扫了,在上寨边缘弄了一些杂草,丝瓜,南瓜的藤蔓丢了进去,喂那些还没有进化的虫子,然后又放了草纸和干枯的树叶,准备让成虫产籽儿。忙完了这些,郁小闲才开始收拾自己。手上和膝盖上的伤,动起来还有一点疼,可郁小闲也顾不得这么许多了。

七月初五的宣城道观之行是一定要去的,扮成女冠看看有什么收获,郁小闲连道号都想好了,就叫“出云子”,她在这个世界的最大愿望就是找人帮自己回去,让魂魄像云一样出离,回到现代。父母双亲,还有哥哥,都需要她这个可爱的“救生包”,还有她最担心那个也许比锦娘还要厉害的女人。

孟蝶和肚子里的宝宝会有什么意外吗?也许自己真的不该帮孟蝶把那个臭男人找回来,爱惜那个孩子就干脆当宝宝的干妈好了,自己帮着孟蝶养孩子,也好过让孟蝶和宝宝面对那个可怕女人的报复。蝶儿的命太苦了,让她轻信男人,未婚就同居,如今真是自讨苦吃。

收拾妥当之后,郁小闲到竹舍的饭厅吃饭,梅管家夫妇昨天是劳心劳力,憔悴了很多,一口黑漆的棺材还在竹山地下放着,棺材是梅管家赊账来的,要整整十两银子,今天他还准备贴点小钱去退掉。秋爷爷对这口棺材很喜欢,今天他来竹棚子瞧锦娘的病,就支支吾吾向郁小闲讨个情面,说要这口棺材做百年之后的家。

郁小闲看了看秋爷爷,老人家一生也就这么一个愿望了,就答应了吧,她对梅管家说了。梅管家只好苦着脸答应了,他后悔选了这么贵的,当时还不是看在锦姨娘的忠心份上,十两银子的棺材,哪个平民老头敢奢望,那是一亩最上等的良田的价钱。既然外甥女答应了,就只好认了。

梅张氏想到郁小闲的伤,便把给锦娘炖的人参鸡汤和鸡肉拿来了,锦娘现在吃不得,大热天放着会坏掉。郁小闲只吃了一只鸡翅膀就不吃了,对梅管家夫妇说到:“这鸡是用人参炖的,不是每个人都合适吃。我向来身子不弱,吃这个不必了,这几天我就和小姐一样,吃些骨头汤和肉饼子就成。让秋爷爷给王老爹和二老请一个脉,锦姨娘喝汤吃点肉,剩下的鸡肉和人参,你们这些老人分着吃吧。”

秋爷爷刚得到了一口上好的棺材,心里正欢喜,就立刻替梅家二老把了脉。他判断只有梅张氏能吃,王大奎的就不用问了,那老头子的身子他早就知道,适合吃人参,至于他自己,吃点鸡肉是没问题的。梅张氏这辈子都没有吃过人参,得了些鸡肉和人参,也是高高兴兴吃了。王大奎这辈子也没吃过人参,王顺子端给他一碗人参鸡肉,他也是带着感恩的心吃下去的。

郁小闲看见几位老人这样,心想,干脆把那些不怎么值钱的低档人参须末留下一半,冬天给年纪大,身体不好的人补养一下,可现在是夏天就不必了,况且不是每一种体质都能吃人参的,某些体质吃人参还会对身体有害。食补比药补要好,等大家看到锦娘是如何被她调理好的,就会相信,食物的搭配和加工方法决定了人体的吸收。

人参的事情告一段落,郁小闲把王大奎,王顺子,还有梅管家召集在一处商议事情,山城的建设规划是按照人性化的方向不断修改蓝图,郁小闲逛了西面的两座山,有了意外收获,也有了新的主意,她必须要和这三个帮助管理的人说出自己的构想。

首先她已经决定把梅管家的建议采纳,在插秧前,砌山墙围住田山,种一小片林子遮住那面墙,然后把除了家奴以外的人员全部遣散。那片林子的树种,郁小闲决定用生长快,成材率高的泡桐树。以后泡桐树的花和果还能成为生物杀虫剂和牲畜药物的来源。

在竹山的西面和棺材木森林的想通的一角,在东山悬崖的地下,郁小闲打算建成两条重要的通道。一面是同山民交易山货,另一条路直接沟通和县城的贸易。这两条路都是凭借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天堑,随时可以恢复隐蔽状态。

郁小闲打算在东面悬崖上建造一个巨大的滑轮,用以吊装货物,在悬崖底下的水道上准备浮盆,这样只要把车马安置在路边的简易房屋里,就可以确保运输货物的便捷。

在西面的悬崖处建造坚固的石墙,留一处小门作为明面上的关卡,在墙内修建地窟,作为中转山货的仓库,上面栽草种些灌木作为掩饰。以后和柳家的答成协议后,就由他家把所有收来的山货通过棺材木森林的边缘运来,在地窟里交易。郁小闲预备头一桩生意就是买木料,以后还有其他山珍都可以按季节收买。

最绝的事情是郁小闲想到在靠近棺材木林的那一处石头为多的峭壁上修建一个地窑,从秋天天气转凉的时候就开始利用的这地窑烧炭,那些不成材的木头在地窑里退去烟气,就成为上好的木炭。从此在冬天里,山城就会有更清洁的燃料。

这口地窑除了烧炭,还可以烧制砖块,陶器,郁小闲还打算在地窑上方的石头上铺上五十公分的泥土,春夏天在上面栽种扎根浅的蔬菜,秋冬开始烧窑的时候,就可以搭建挡风的棚子,用烧窑产生的地热种植反季的绿叶菜,蘑菇等菜品。

郁小闲这个建议让三个明朝的农民都听呆了,王大奎很是激动地说到:“太太,老头子我来修这个地窑,争取在中秋前修出来,我倒想看看地窑上面在冬天长出绿叶菜来。我们这些人吃不吃都无所谓,可这些在世面上能卖上好价钱。”

郁小闲说到:“再好吃也就是菜,我们最远只能运到芜湖去,倒是能赚些钱。只是地窑这种东西烧炭的同时也要耗费大量的木材,要是多建几个,多少树也不够填进去。我计算过了,我们的地窑占地就是一亩,可以弄出五个窑口,而且地下的地不平整,加上一个顶,每次最多烧出五方炭,一次烧炭七天,一年能烧炭的日子就是一百二十天不到,这样只能用掉七八十方的木柴,这样的消耗,这边的大山还是能承受的。”

梅管家听完郁小闲的说法也频频点头,这样的安排才是细水长流的作为,太太这样做真是惜福。

说完地窑的事情,郁小闲又把和孩子们的约定,说给了大家知道。郁小闲看见梅管家皱起了眉头,知道他最担心收山货的资金的问题,于是郁小闲说到:“我估摸着各家的大人也不能指望小孩子能每天赚几个铜板,所以我们从孩子手中受到的东西,至少七成是记账。等到秋天,我们家地里的稻子,红薯,黄豆熟了,自己吃就有些富余了,这时候便可以用我们多余的吃食给那些孩子拿去。冬天,谁家都缺粮。”

梅管家听完郁小闲的话,眉头舒展开来,点头说到:“这是个办法,那些草药需要本钱收,我们收拾好了,卖到附近的药店和药材商手里,也能赚些小钱。太太这样做是百益而无一害,那些狗腿子也不会把注意力放在盘查孩子身上。那些小孩子在玩耍之余,还能替家里分担些事情也能让大人宽心。”

郁小闲接着又说到:“我今天傍晚还要把柳家的两个媳妇叫来说话,我想让柳家负责收所有的山货,这样我们只需要和柳家的交易,不容易被其他山主发现我们暗中做的事情。舅舅从前院子周围的二十亩山地,我已经买下来了,等锦姨娘好了,我就让她在那一处打理些小买卖,也方便以后运送货物。这一处先用篱笆围起来,顺子雇人按我的法子把院子先建起来,要紧的是把围墙挡住后面的路。有了这两个进出货物,内外沟通的门户,将来我们在山里的日子也是好过的。”

大家听完郁小闲的述说,都觉得想法很不错,可这修路建房子,修地窑都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山里连孩子也就是刚到四十个人,要干,缺人,缺钱呀。

12山城终极版
   
 面对大家对建设资金的担忧,郁小闲也有自己的打算,只要不抢进度,资金链是不会断裂的,遇到为难的时候,她的二十多两金子可以随时拿出来应急。

郁小闲自信地对梅管家等人说到:“你们现在都想说,我们在山里干这干那,缺的只是钱,我也是这么想的。没钱怎么办,你们和太太我就去一起去赚,我从前投下去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告诉大伙,太太现在已经在这座山上丢下去的银子也有上千两了。若是我肯在山外买一百亩水田,盖一所房子,也是足够我们一家五口的开销,小康日子也过得上。可太太我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当然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我还不能说出来。不过有一点大家都会算,你们跟着我是不亏的,虽然累点,可日子安稳,吃喝不缺,也不用担心因为税赋而去拿命赌。以后这个山城建好了,日后的好日子还长,所以现在这些事还是听我的。钱是人赚出来的,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

王大奎父子比谁都清楚跟了郁小闲之后,日子是如何有盼头的,梅管家更清楚外甥女为这个山城投入了多少金钱和气力,于是三个人不再畏难,直接对郁小闲表态说到:“我们全听太太的安排,一心办好差事,遇到难处也不说那些泄气的话。”

郁小闲就是要几个人表这个态,她到大明朝来也是身无分文,赚钱全凭头脑和胆子,当然运气也很重要。修建山城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大家平安度过饥馑和兵荒马乱的岁月。在人类社会,光有钱是过不好日子的,在社会上的实力也很重要。要是自己真的用银子买下田产,就凭他们五个人,傻子加妇孺,还能在乱世中立足?

有多少家产也不够官兵土匪抢的,估计惦记着自己这异族姿色的各色流氓都要纷纷下手把黄家灭了,所以说帮人就是帮自己,弱势群体抱团自救,谁都帮在谁,是互助的关系。郁小闲自认为只是“救生包”,在保证自己不“漏气”的前提下,才能救身边的人,她不是“圣母”,也没有做“圣母”的心愿。

郁小闲看着山城最重要的三个人都愿意帮助自己,这才开始说出了对山城终极版建设的构想。有了隐秘的收购山货途径,有了和县城沟通的门户,这山城就是活的了。外面的沟渠还是要继续修建,真是到了兵荒马乱的日子,就可以成为求生的屏障。东山和棺材木林交接的地方不用担心会失守,三处的隐形屏障一旦修好,只要多派几个人巡山,山城的安全就没有问题了。郁小闲还想在沟渠外多种些竹子和树木,这样隐蔽性就更好了。

至于山城居民的住处,出于防震的考虑,郁小闲打算集中修建在那条干枯的石头峡谷上。为了防止洪水,也是为了传说中的聚财风水,郁小闲要先在峡谷口上挖一个带引流闸的池塘,大约一亩的水面,用木栅栏围住。这个池塘和山上的水库相互对应,除非水库没有容量,一般不会从两旁的水渠引水到池塘。

池塘以石头垫底,深不能超过四尺,平日里蓄存雨水和生活污水,种些莲藕菱角一类的水生蔬菜,方便居住的人浇灌傍边绿化的树木,一旦池塘的水过于满,则开闸,引水到周围的沟渠中。池塘不深,对于小孩子也会相对比较安全。

池塘之后,是一整排扇形的六间屋子的两层简易民居,这里一直延伸到通往竹山桥的守桥人的两间屋子的小楼都搭着竹棚子。山间多雨,这样一来,就可以不用打伞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