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744章

大穿越时代-第744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把整个村庄和城镇的男人全部围捕和枪决,然后把妇女和孩子赶进教堂,随即将她们跟教堂一起付之一炬。结果到了战争结束之后,按照战地记者的描述,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唯一能够见到的人是老气横秋的苏联红军士兵。田园已经荒芜,粮仓已经掏空,原野上没有牛马,也没有家禽,听到不鸟叫,也看不到任何野生动物,一片死气沉沉。除了偶尔经过的苏联士兵,在这片土地上几乎见不到什么活物。

    可想而知,面对这么多在战争中完全荒废、渺无人迹,甚至埋着不知多少地雷和未爆弹的残破土地,重建起来的工作量肯定大得惊人。然而,如今的德国已经只剩了老弱妇孺,如何干得了这么多活儿?

    看着这样一副遍地疮痍、百废待兴,但却偏偏无人可用的窘境,德国的红色新政府自然要向苏联老大哥诉苦和伸手,说德国的女人都找不到老公了。但素来面善心黑的斯大林,却根本不肯放人,反而教导德国同志要学会逆向思维——战后的德国境内女多男少,剩下的德国男人都在西伯利亚开荒是吗?没关系,把多余的德国女人也一块儿送来吧!也好让他们骨肉团聚不是?苏联绝对养得起!西伯利亚那边从来不嫌人多!

    面对这么厚颜无耻的老大哥,德国当局也只能自认倒霉,除了任凭那些被废弃的城镇村庄杂草滋生,化为荒野之外,就只有充分发动妇女,让这些饱受战祸折磨的坚强女性,承担起重建国家的艰难重任……

    ※※※※※※※※※※※※※※※※※※※※※※※※

    对于这个时空的战后德国来说,除了劳动力极度缺乏和男女性别比例极度失衡之外,还有一项很要命的不利因素,就是和平并没有随着纳粹政权的崩溃而降临,反倒是打完二战之后马上就跟着爆发三战,从而极大地拖延了德国的重建进程——玛利亚。斯密特夫人那座位于柏林郊外的房子,就是十分幸运地熬过了二战的可怕岁月,但却在纳粹德国覆灭的半年之后,不幸被英国轰炸机投掷的燃烧弹给烧了个精光……所以,无家可归的她只好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柏林,住在简陋的棚子里,依靠政府组织的废墟清理工程来谋生。

    这样的日子自然是很累很辛苦的,但好歹还算稳定,能够让她和她的两个儿子勉强过得下去。而且,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她们这些参加废墟清理和城市重建工作的“瓦砾女人”,各方面的待遇也在慢慢好转。

    ——最开始的时候,她们拖着虚弱的身子辛苦一天,也只能得到一顿免费午饭——通常只有黑面包、盐和热开水,以及充抵工资的几个土豆,以至于斯密特夫人的两个儿子还得去捉老鼠和挖野菜充饥。后来渐渐增加到了免费提供一日两餐,外加可以带回去的食物包裹,勉强可以让一家人吃饱。现在则已经开始发放薪水,并且恢复了配给制度,可以拿着配给卡到国营商店买东西,并且工作餐的菜色和质量也改善了许多。

    似乎因为今天是平安夜的缘故,政府提供的这顿免费午餐也格外丰盛。不仅主食从黑面包升级成了白面包,土豆汤里加了咸鱼,每位“瓦砾女人”还得到了两小根香肠的加餐。对于这份奢侈的加餐,斯密特夫人根本舍不得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把香肠用油纸包起来,准备带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尝尝。

    等到午餐吃完,工头又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为了庆祝圣诞节,政府临时特批她们这些“瓦砾女人”休假一天半,从今天下午到明天全城停工。同时每人还额外配发一公斤砂糖,作为国家感谢劳动妇女的圣诞礼物——若是在后世,这点东西简直是寒酸得根本拿不出手,但在如今这会儿,却让一众德国大妈们喜出望外。

    于是,带着难得的愉快心情,斯密特夫人顶着冬日的寒风,离开了国会大厦废墟工地,走向自己的住处。

    虽然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政权,已经在去年灭亡,但此时的柏林市区,依然处处可见各种战火焚烧的惨烈痕迹,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是疮痍,很难找到一座完全没有弹孔的房屋。在瓦砾和废墟之间,偶尔可见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军人,某些人胸口还挂着勋章。但此时他们都裹着单薄的衣服,麻木地坐在地上,两眼呆滞地看着一切,没有丝毫精神,就像失去了魂魄一般。而过往的行人则是步履匆匆,毫不去在意这些垂死的乞讨者——在这个人人挨饿受冻的年代,人心也仿佛被冻结了一般,同情和怜悯变得极端稀少。

    在那些摇摇欲坠的破烂危楼附近,凌乱地分布着许多用建筑废料搭建起来的棚屋,这是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了房屋的无家可归之人,在新楼房盖起来之前的暂时住所。到处都充满了破败、肮脏和赤贫的气息,唯有几个玩耍的小孩给这片废墟中的窝棚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至少让这儿看上去还有些生机。

    ——目前,虽然德国人口比战前减少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被摧毁的房屋却比这个比例更加多得多,以至于出现了严峻的住房缺口。这些战争中的幸存者不得不在他们毁坏的家园中艰难度日,蜗居于地窖、废墟、洞穴和下水道之中,完全享受不到自来水、煤气、电力等现代都市最起码的公共服务,只能从废墟中寻找木料点火取暖和做饭,从水井和河道里汲水,然后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成千上万地染上痢疾……不仅仅在德国,在全欧洲有着几百万这样的苦命人。他们待在二十世纪的破烂机器中间,过着中世纪的生活。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柏林的人们依然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要营造出一点儿节日气氛。他们用绿色废纸和钢筋做出圣诞树,把空罐头盒和碎玻璃片洗得亮亮的,挂在上面冒充圣诞礼物。每个人都穿上了他们仅有的几件好衣服,努力在脸上挂出几分笑容。

    为了过好这个圣诞节,德国的新政府也是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虽然眼下柏林的音乐厅、电影院和剧院都还是一片废墟,但政府还是想办法从苏联红军那里借来器材,搞了几支露天电影播放队,在节日里给市民们提供一点儿最起码的娱乐。然后又凑了几支乐队,准备在圣诞钟声敲响时演奏颂歌。

    斯密特夫人一家三口在柏林城内的住处,自然也是一座简陋的窝棚,窝棚的两面靠着一座商店的残墙,剩下两面则用斯密特夫人从废墟里一块块扒出来的砖块垒砌而成,屋顶是油毡、破木板和铁皮。由于没开窗口,窝棚里的光线很暗,气味也不好闻。除非是睡觉、下雨或天气太冷,她和两个儿子都尽量待在外面。

    当斯密特夫人带着油纸包里的两根小香肠和新领到的一公斤砂糖,顶着冬日的寒风回到自家窝棚门口的时候,发现她的两个儿子,十岁的西蒙和八岁的贾斯汀,正神秘兮兮地向她招手:

    “……妈妈……妈妈……今天有爸爸的信寄过来了!”

    “……什么?你爸爸从战俘营来信了?在哪里?在哪里?快给我看看!”斯密特夫人顿时满脸惊喜。

    “……诺,信在这里。”西蒙先是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抽出一封信,递到妈妈手里,然后又拉着妈妈往窝棚里钻,同时贴着母亲的耳朵,用最轻的嗓音说道,“……妈妈,爸爸还寄了一个邮包过来,里面都是好吃的东西!我们没敢给任何人看,一收到就藏进了毯子里……”

    听到自己那个因为参加德国海军,而被俄国人抓到西伯利亚的丈夫,居然能够从战俘营里往外邮寄食品,斯密特夫人不由得感到有些困惑,但还是翻检了一下那个邮包,发现里面是两听鱼罐头、一包芒果干、一包椰子干和一盒巧克力糖。然后,她又拆开信封,里面掉出了一张照片,上面是她的丈夫卢卡斯,正穿着一件有些邋遢的水手服,站在船舷的栏杆旁边,嘴里叼着香烟,背后则是一座长满椰子树的热带海岛……

    看到这张照片,斯密特夫人似乎猜到了一些什么,于是赶紧抽出信纸,走到外面展开阅读起来:

    “……亲爱的玛利亚:

    四个多月没给你写信了,你和孩子们在柏林过得还好吗?这阵子肯定吃了不少苦吧!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已经被放出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啦!因为我曾经在驱逐舰上当过大副的缘故,苏联人让我带着一群同伴到南太平洋开商船,享受苏联红海军上尉等级的待遇和薪水,出海还有额外津贴,算是一份难得的美差。

    对了,听苏联人的说法,在柏林的你们也可以参照红军战士家属待遇,享受特等食品配给。所以请你有时间的话去找有关部门问一问,了解一下具体要办什么手续,是不是需要我这边把证明材料寄过来。

    南太平洋这边的伙食和生活条件都很不错,工作也还算轻松,航线沿途的风景更是漂亮得令人陶醉,到处都是细白的沙滩和漂亮的椰子树,还有色彩缤纷的珊瑚礁,以及各式各样甜美的热带水果,很多都是我从来没尝过的。邮包里是我节省下来的一点配给食品,给你和孩子们尝尝。等到第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之后,我会尽量把钱寄回来给你。请你务必保重身体,照顾好孩子们,期待我们再次阖家团聚的那一天。

    ——永远爱你的卢卡斯……”

    看到这里,斯密特夫人忍不住把信纸紧紧地贴在胸口,强忍着不让喜悦的泪水流出眼眶。而她的小儿子贾斯汀,却还在好奇地伸手拉着妈妈的衣摆下角,“……妈妈!妈妈!信上说了些什么,爸爸他怎么样啦?”

    “……你爸爸……他已经不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了,他在南太平洋开船呢!”斯密特夫人哽咽着说。

    “……南太平洋?这是什么地方?爸爸在那边过得好吗?”贾斯汀咬着手指,不明所以地问。

    “……南太平洋……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比西伯利亚还要远,也比西伯利亚要热。你爸爸他在那边过得很好……至少比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里要好!而我们的日子也会过得更好!”

    说到这里,斯密特夫人突然张开双臂,将她的两个儿子紧紧搂在怀里,满脸都是喜悦的泪花,“……上帝保佑……我们一家人都从战争中熬过来了!这一定得要好好庆祝一下!今天妈妈给你们做一顿圣诞大餐!”

    ——然而,当德国人逐渐走出战争和死亡的灾难岁月,在废墟中艰难地重建家园之际,位于欧洲西端的另一个伟大国度,却正在混乱、饥饿、暴力和血腥之中,不可阻挡地掉落进原始蛮荒的黑暗时代……(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八章、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四)

    第一百零八章、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四)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黄昏,英格兰西南部,温泉之城巴斯

    当德国人正在废墟中艰难地重建家园,庆祝圣诞的时候,英国人却正在看着家园无可挽回地沦为废墟。

    今年二十二岁的前皇家空军妇女志愿服务队女兵安妮。莫尔蒙,此时正裹着一件毛呢的军大衣,站在巴斯城内自己家的三楼阳台上,一边听着远方教堂里传来的钟声,一边俯瞰着暮色下的街景。

    红发碧眼的安妮。莫尔蒙,是一位明显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美女,明眸翘鼻,雪肤朱唇,一头火红的头发高高盘起,露出了雪白修长的颈项,精致的脸颊上长着几点雀斑,但却没有破坏她的美丽,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天真与俏皮。此时站在自家公寓的阳台上,却是檀口微张、娥眉轻蹙,神色中明显带着一丝悲伤和忧虑。

    哎,前后也才过去了短短一两个月,这座巴斯城的模样,怎么就变得连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呢?

    ——作为英格兰西南部的著名旅游城市,巴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就被誉为英格兰最美的城市,从英国乔治王朝开始,就是一个颇受青睐的疗养胜地:因为这里有着全英国唯一的温泉:巴斯温泉。

    早在古罗马时代,不列颠行省的罗马人就在这里修筑了华丽的温泉浴室,尽情享受泡温泉的舒适惬意。之后的黑暗中世纪,巴斯的温泉浴场一度被废弃,但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还有西方人卫生清洁观念的转变,巴斯这座风景如画的温泉之城,再次成为了英国富豪权贵们所青睐的度假胜地。一座座豪华的别墅公寓和温泉旅馆,在巴斯城内相继林立而起。奶油色石头堆砌而成的外墙和圆柱,古罗马风格的大理石雕塑艺术品,修剪整齐的西方园林,以及仿古罗马式的露天温泉池,在城内随处可见。巴斯城郊外的风光秀美之地,还散布着不少犹如宫殿般奢华的庄园,里面设有私人的温泉浴池,供伦敦来的达官贵人享受。

    即使大英帝国已经在战争中度过了六年,但因为巴斯这座旅游城市既非工业重镇,也非屯兵要塞,没有什么军事价值,所以前后挨的轰炸很少,更没有挨过核爆,各种景观建筑和田园风光依然保持完好。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巴斯姑娘,安妮。莫尔蒙一向为家乡的美丽景色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但到了此时此刻,在她的视野之中,巴斯这座旅游城市的街景,却早已面目全非。

    ——城内那些维多利亚风格的典雅楼宇,如今至少有四分之一已经被烧成了焦黑的废墟,只剩下几堵摇摇欲坠的残墙还在寒风中矗立。曾经干净平整,点缀着绿树和花坛的街道上,也多了不少有碍观瞻之物——各式各样的废旧家具、无用杂物、被推倒的街头石像和铜像,被烧毁的汽车和马车残骸,还有废墟中翻出来的建筑垃圾……市民们用这些东西构筑起街垒,又在街垒外面拉起了铁丝网,把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要塞。还有一些楼房的屋顶也被垒起了沙袋,架设了机枪或迫击炮,俨然成了革命时代的法国巴黎公社一般。

    此时虽已暮色降临,但巴斯城内依然灯火稀疏,宛如鬼蜮——因为电网崩溃,全城的路灯早已熄灭了一个多月,而煤油和蜡烛在这个万物匮乏的寒冬也显得很珍贵,不到万不得已,没人舍得点灯照明。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